北京中研环科

围绕科研 服务科研

围绕科研 服务科研
胡恩源/杨晓青/刘宜晋/许康最新Nature Energy
来源: | 作者:中研环科 | 发布时间: 2022-05-11 | 47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胡恩源/杨晓青/刘宜晋/许康最新Nature Energy

▲第一作者:Sha Tan, Zulipiya Shadike, Jizhou Li


通讯作者:胡恩源, 杨晓青; 刘宜晋; 许康
通讯单位: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; 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; 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
DOI: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60-022-01020-x

01

背景介绍


在下一代电池概念的众多候选阴极中,富镍层状材料LiNixMnyCo1–x–yO2 (NMC)因其高理论容量(~280 mAh g−1)、工作电压高(~4 V vs. Li+/Li)和相对较低的成本而脱颖而出。然而,当NMC受到高压充电时,会发生严重的容量衰减。衰退的机制可能有两种,一种是NMC的表面在高压下通过从层状结构到尖晶石/岩盐结构的相变重建,并伴随着氧损失;另一种解释是基于NMC晶格中Li分布的不均匀性,导致裂纹的形成。尽管已经探索了多种方法,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,但在超高压(>4.5 V)下实现富镍层状阴极的稳定循环仍然非常具有挑战性。高压操作的挑战不仅来自阴极,还来自电解液,商用电解液无法支持高压锂离子电池的运行。虽然使用牺牲添加剂可以有效改善高压操作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,但是,对于超高压工作区(>4.6 V)很难找到能够同时应对多种挑战的添加剂。
 
02

本文亮点


1. 本文证明了通过在普通商业电解质中使用适量的二氟磷酸锂 (LiDFP),可以实现具有 4.8 超高截止电压的稳定循环;
2.Li||LiNi0.76Mn0.14Co0.10O2电池在200次循环后仍保持97%的初始容量 (235 mAh g–1),循环稳定性归因于阴极上坚固的界面。它是由二氟磷酸锂在过渡金属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形成的,分解产物(Li3PO4和LiF)形成保护性界面。
 
03

图文解析